奏响非遗三部曲谱写文化育人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1-11-25 浏览量:

  近年来,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国家“双高计划”建设为契机,纵深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聚焦文化传承和创新,精心打造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文化品牌,加强团队建设,培育工匠精神,赋能地方发展,在传承地方非遗文化和开展文化育人上取得显著成效,使传承非遗之美逐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打造品牌活动 奏响非遗文化传承前奏曲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秦皇岛,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30多项,有150多位市级以上非遗传承人,其中也不乏“昌黎地秧歌、孟姜女传说”等国家级非遗名录入选项目。

  一个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这个城市独有精神面貌的活记忆,“非遗传承”尤其应该在年轻人当中推广开来,学院多年来开展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魅力家乡——非遗进校园”就是传承非遗文化特质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讲座、展览、文艺演出等传承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吸收更多文化理念,更好的参与到文化传承的活动中去,有效推进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及和振兴。

  开发特色课程 奏响非遗文化育人主旋律

  “哦哎来哈,嘿呦,哎呦来哈,哎嘿,嘿呦嘿,嘿嘿呀哈。”这一段悠扬的旋律,是学院艺术系“非遗大师工作室”的王俊峰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北戴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北戴河渔歌号子。过去,依海而生的北戴河渔民,唱起渔歌号子鼓劲、提神、助力;如今,北戴河渔歌号子再度在校园中唱响、传承、延续。学院秉承“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结合职教特色,以产教融合平台为依托,聚焦地方非遗文化特点,以非遗传承大师为引领,聘请王俊峰、范锦绣非遗传承人,建设“北戴河渔歌号子·鼓浪摇”“抚宁太平鼓”非遗大师工作室,开发了具有山海文化地方特色的《鼓浪谣》《太平鼓》等非遗课程,搭建课程体系,深入开发课程,让教师和学生有本可依。

  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不断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专业建设相结合,使课程开发更有实践性,目前由传承人带领学院师生“走出去”到北戴河各地开展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演实景演出、现场音乐创作、音乐治疗、讲座等形式,既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又让广大青年学生在知晓、理解、运用、演绎和创作中,重拾优秀非遗文化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民族文化传承的认识。

  探索守正创新 奏响非遗产教融合合奏曲

  近日,在北戴河新区召开的秦皇岛市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充分展示了秦皇岛旅游的厚重实力、蓬勃活力和无限魅力,“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必将为秦皇岛全面实施新发展战略带来强劲推动力。在秦皇岛旅游产业由快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过程中,文化产业特别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遗文化更加需要守正创新。

  学院不断深化知行合一、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为过程,多元化产品为成果”的项目化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提升。

  学院致力于培养符合行业标准和产业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育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中华文明的弘扬者,全方位推进“三大课堂”非遗文化育人模式,将“技艺、文化、精神”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取得明显育人效果。第一课堂,以大师工作室为主要渠道,依托学院产教融合平台,实施“双元双创双融”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大师与学生面对面授艺、研讨和交流,让非遗课堂教育与技能实训双向并行;第二课堂,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辅助载体,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软环境”,充分发挥文化育人隐性课堂和文化力量的熏陶作用,推进非遗活态传承和创造性转化;第三课堂,以线上教学、学术云资源为拓展平台,拓展非遗文化的教育和传播渠道,为师生提供优秀非遗文化作品的传播空间。

  目前,学院艺术设计、音乐表演专业都成立了非遗文化传承师资团队,开展非遗传统文化课题研究,致力于促进具有本地特色非遗文化的产教融合发展。同时,通过非遗大师的精心帮带,学院教师、专业学生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昌黎皮影影人制作和民间剪纸艺术第四代谱系传承人,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贡献。(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张莹  张祎  王柳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