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职院:聚焦适应性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


发布时间:2021-08-06 浏览量: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深入贯彻全国职教大会精神,坚持需求导向,主动融入长三角经济带发展、苏锡常都市圈和无锡市国家传感网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策应江苏制造强省和无锡产业强市对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扎实推进融合育人,产教融合、技术引领,助力无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融合育人,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围绕智能制造,提升专业品质。学校主动适应“中国制造2025”要求,围绕无锡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需求,服务机电产品智能制造,开设与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适应的专业51个。同时以主持制定智能制造领域国家标准和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为高起点,精准对接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出智能制造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三大技术特征,打造数控技术、物联网技术等5个专业群为主体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形成了“双标同步、三集统筹”专业集群模式。同时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统领,集成各专业群优质资源,应对智能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资源集成优势,切实提高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也一直稳居98%左右,并且三分之二的毕业生留在无锡就业。同时,学校还牵头成立无锡市1+X试点联盟、省机械设计制造类1+X证书制度试点协作组等,推进区域内试点院校交流合作,提高对证书培训企业的议价谈判能力,提升X证书在区域行业企业中的认可度,力争在国家推进1+X试点过程中贡献无锡智慧和无锡方案。

推进协同育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在现有“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学校间、校企间、校政间人才的共同培养工作,牵头组建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职教集团,将其作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其资源集聚作用,拓展人才培养的合作渠道,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学校依托江苏智能制造先行优势,基于校企深度合作,整合人力、装备、技术、信息、文化等要素,聚集引导、发展、服务三大动力,满足企业创新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两大服务需求,创新构建了“两服务、三聚集”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学校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创新“校企培养双交替,岗位、技能双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京东物流(无锡)有限公司达成订单培养合作协议开展订单班培养,另外物流管理专业还和上汽安吉物流股份有限公司签订“现代学徒制项目合作”,订单班每届招生100人,多名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留任上汽安吉物流有限公司和京东物流有限公司。

加强双创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汇聚人才、技术、项目等创新要素,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校企共建6大产业学院和8个智能制造实训中心,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成立开源创新学院,开设创新班,推行导师制等,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利用校内的无锡市大学生创业园和中桥校区的资源优势,开展大学科技产业园的建设,使其具备产学研合作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师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功能,通过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的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模式,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和应用型水平的培养与提高。近年来,学生每年申获专利200余项,在省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800多项,其中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1项、“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特等奖4项。

二、坚持产教融合,服务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建立技术追踪机制,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结合学科专业优势和无锡行业企业需求,实施跟踪消化、创新应用技术开发战略,校企共建7个省级研发中心、3个市级技术应用及推广服务平台,培育了8个省级和一批校级科技创新团队。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数字化系统等研究方向,建成“五位一体”(技术研发、实践教学、创新创业、产业示范、对外开放)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被列为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工程项目。学校连续多年获得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无锡市产业贡献奖第一名。

建立资源转换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坚持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创新体制机制,整合校内外科研力量,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等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着力推进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近两年,学校申获国家自科、国家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50多个、授权专利1000多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4项;向企业转让专利技术近100项,为无锡企业完成140多个技术开发项目、20万多人日员工培训。

建强技改示范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发展。学校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区域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目前在建的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平台,为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到2023年,平台实现技术交易合同认定资金额累计达200亿元,企业、学校和认定中心三方技术交易额不低于1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0家,将建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的典范。

三、坚持技术引领,建设区域技术服务创新平台

对接科技发展,建设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学校与施耐德、思科、ABB集团等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合作,聚焦制造智能化刀具自动化补偿、工业传感器等关键技术,联合政府协同升级建设具备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大平台“智能制造工程中心2.0”,打造产教融合型的制造智能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每年为近200家企业提供智能化升级与服务化转型解决方案,年培训企业职工10万人日。同时服务智能制造企业海外发展需要,以建设企业海外服务人才培养基地、海外分校等方式推进高职教育输出。

聚焦关键领域,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与团队。学校以智能制造优势、特色专业为基础,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依托牵头成立的全国机械工业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智能制造工程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融入生产一线,围绕契合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专业发展要求,积极引导推进教师走进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找准课题和研究方向。校企合作共建了7个省级研发中心和8个省科技创新团队,同时聚焦数字化制造技术、智能生产数字化系统等研究方向,建设了智能制造应用技术等3个千万元级研究所。

服务产业转型,建设中小企业智能化技改示范中心。学校以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发展为导向,主动在科学技术应用链上寻找位置,形成服务企业生产与服务“端到端”全智能化升级能力。目前学校在建的无锡智能制造技术交易平台,较好的促进了智能制造技术成果推广转化,服务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建设期内平台实现技术交易合同认定资金额累计达200亿元,企业、学校和认定中心三方技术交易额不低于1亿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0家,将建成为全国高职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转化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