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高”学校建设中,推进“常机电之治”


发布时间:2020-07-01 浏览量:

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水平高职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基础,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顺应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根本要求。

如何抓住“双高建设”重要契机和关键窗口,大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达到“常机电之治”,既是高水平学校的内在特征与自我诉求,也是实现高水平学校建设目标的重要驱动力和发展保障,更是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常机电方案”的题中之义。

党的领导,“常机电之治”的根本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办好机电的事情,关键在党委。在推动学校“双高”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如何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党委领导体制落实到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建设进程中,这是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

总的来讲,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聚焦“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承担起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把准学校高水平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同时,指出教育“九个坚持”的根本遵循;“四个服务”的时代使命;“六个方面下功夫”的基本要求;“五个‘人’”的工作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鲜明的政治方向、服务面向、育人导向,做到把方向过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推动学校高水平发展。

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谋好学校高水平发展大局。要搞清弄懂改革内涵,将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推动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打造人才培养高地,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高水平专业群,深化“三教”改革等方面下功夫。要搞清弄懂往何处走、办成什么样、发挥什么作用的大问题。要努力建成“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就必须注重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把关注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去,突出质量内涵,增强质量意识,着力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好学校高水平发展决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的首次公开讲话,就鲜明地表达了执政为民的政绩观。他曾经多次强调,作为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的精神境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以时之名”的涵养修为;“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的韧劲定力。观念决定作为,追求何种政绩对履职尽责、干事创业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我们只有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方能科学决策,统筹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才能真正做到决策过硬。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保证学校高水平发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增强各级党政主要负责人的人才意识放在首位,高度重视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当前人才的挖掘和利用,重点是开发创新人才,根本是建构制度体系,关键是提高党管人才水平。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一流的学校必须有一流的师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一系列要求。高校的人才工作就是要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学生为本,“常机电之治”的逻辑起点

学校乃教书育人之所,学校乃因学生而办。学校治理的原点是基于学生、面向学生,以学生需求与学生发展为中心,并将这一基本理念融入院校治理实践之中。

学校要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根本宗旨,围绕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由“教”主导“学”,向“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转变,在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个性化、多样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上有成效,在培养技能型、卓越型、创新型,且具有工匠精神、敬业精神、劳模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上有作为,扛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切实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建章立制,“常机电之治”的坚实基础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制度建设是关系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相比过去,“双高”建设具有许多新的内涵和特点,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制度建设分量更重。当前学校改革与发展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对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对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求更强,相应地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为此,学校要以“双高方案”中的目标、任务和“双高建设”中的问题、难题为导向,制订好学校章程,以此为办学治校的总纲和统帅,构建学校制度体系。同时更要看到:没有制度,万万不能;有了制度不执行,执行不到位,抱着制度,画地为牢,为了制度而制度,比没有制度危害更大。因此,学校要按照“一切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率、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管理服务效能”的原则,注重制度执行的效率和成效,要让制度之花结出效能之果,推动高质量发展。

特色发展,“常机电之治”的关键所在

新时代我国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向类型教育转型,这也是“双高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坚持“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这一目标定位不动摇。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专业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要把有限的资源统筹利用好,好钢用在刀刃上,形成以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为主干的“优势带动、多元发展、交融并存”的发展态势。

产教融合,“常机电之治”的源头活水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现实路径。关键要找到企业真正的痛点、堵点、需求点和校企双方合作的契合点。要多换位思考,多替企业着想,多为企业解忧。放低姿态,做好服务,将服务经济主战场落到实处。落到细处,落到企业心坎上。

面对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要求,老路可能已经走不通了,也没有现成的路照搬照抄。一方面,学校系统谋划,注重顶层设计,另一方面敢闯会干,勇于先行先试;既要种好责任地,更要种好试验田。学校以服务学生成长和企业需求为导向,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培育良好的生态,将产教融合“融”到新高度。

技术赋能,“常机电之治”的有力支撑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技术成本降低,技术应用范围扩大,为学校治理互联高效提供新的思路、途径和技术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平台和工具的使用,降低治理成本,为各个治理主体提供更为便捷的治理服务;实现治理信息的智能收集与筛选,为治理提供优选策略,拓展学校治理的思路与方案,形成多元化技术手段支持的学校治理路径。

学校大力加强“智能感知新环境、 智慧应用新生态、专业升级新途径、智慧管理新模式、职教供给新体系”的“五新”智慧校园建设,切实推进“信息化教与学全员化、网络化育人全过程、数字化资源全覆盖、智能化管理全方位、服务校企互联全流程”的“五全”智慧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支撑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

励新以图强,笃行以致远。全校教职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扎实推进高水平学校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地见效,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学校不懈奋斗!

(作者:曹根基,系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