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科技创新团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逆袭之路: 在“希望的田野上”做科研


发布时间:2019-01-16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人民政协报》2019-01-16期10版

1月8日,由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张慎举教授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科研成果《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全国获此类奖项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

一所高职院校的逆袭

1月10日,刚刚在京参加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原副院长张慎举来不及回家,直奔学校与同事们分享获奖后的喜悦。就在两天前,由张慎举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的科研成果《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选育与应用》(编号:J-201-2-05)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张慎举代表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颁奖大会。

据了解,此次评奖共评出285个项目(人选),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8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7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3项。特别令人关注的是,张慎举团队所在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获此类奖项中唯一一所高职院校,而一些知名985高校并没有入围。当天,有媒体用“985高校落榜,高职院校入榜”做标题,形容张慎举团队获奖在职业教育界引发的“震动”。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合行表示:“我院成为全国唯一一所获此类奖项的高职院校,是一件增光添彩、使全院师生为之振奋的事情。这次获奖不仅仅是我院科研历史上的突破,还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支高职院校科技创新团队的“逆袭”之路?

“10年痴心不改,10年风雨兼程,10年辛勤耕耘,10年收获成功,至今依然一如既往、历久弥坚。”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慎举感慨万千。

麦田守望者

粮安天下,粮稳中国。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粮食生产更是“稳中之重”,也因此,几代河南粮食科学家都把科研重点聚焦在了“希望的田野上”。

2009年,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所长许为钢找到张慎举,希望合作实施小面积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郑麦7698”的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由此拉开了以张慎举带领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与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及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长达10年的“校企科”合作序幕。

“郑麦7698”是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超级小麦新品种选育与示范”研究成果,作为项目主持人,许为钢曾表示:“优质和高产历来是矛盾,但‘郑麦7698’解决了优质小麦的超高产问题。”

从品种选育到推广应用,中间要经历反复且极其复杂的推广种植试验。

为了推广“郑麦7698”品种的种植,张慎举带领团队在河南商丘、安徽阜阳和亳州进行了将近10年的超高产示范方试验。“在河南、安徽地区,农户分散,要想大面积推广,需要一村一户去洽谈。”为此,张慎举动员了他认识的所有当地朋友、曾经的学生,并利用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营销网络给他们讲解“郑麦7698”的品种优势和特性。

据团队骨干成员、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郭振升介绍,自2009年开展合作以来,张慎举带领团队累计创建了一系列百亩示范方、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方的高产纪录,尤其是100亩示范田实现了平均亩产740.3公斤的纪录,其中15亩平均亩产达756公斤,创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单产最高纪录。这为大面积推广优质强筋小麦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成绩的背后都是汗水。”郭振升说。

如今已经是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的2005级学生时夏依然记得:“当时我们经常跟着张院长到农户家里去做品种知识普及,实际上,在下去之前,张院长已经在课堂上把新品种的特性给我们讲解了很多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比单纯学课本知识更有意思。”

在郭振升的印象里,无论是小麦刚入土的秋冬季节,还是热浪滚滚的麦收之际,田野里总会出现张慎举的身影。

在团队成员心目中,张慎举对小麦如痴如醉,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麦田“守望者”。

育种也育人

作为张慎举的硕士生,郭振升从讲师一路晋升到教授、系主任,“跟着老师做科研,进步很快。”而在张慎举看来,团队的科研成果得益于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多年的科研积淀。

作为一所老牌职业院校,商丘职业技术学院组建院校之一的商丘农业学校前身是1975年创建的商丘农学院,2007年10月,学院被教育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0年6月,该校通过国家示范院校项目建设验收,成为全国百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而扛起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招牌”的重点建设专业全是涉农专业,即作物生产技术、园艺技术、畜牧兽医和食品加工技术。

“教学、科研都有其连续性,起初实施小麦玉米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是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教学科研团队为基础,后来又整合《土壤肥料》《作物栽培》等省部级精品课程教学、科研团队资源,同时又拓展校企合作新平台,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推广一体化的以小麦高产创建为主的团队合作体制机制。”张慎举介绍。

农业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涉及的是自然科学领域,具有职业针对性强、技艺性高、季节性与地域性明显、教学条件要求高等特点,因此,种植类专业的许多实践项目无法简单地在实验室模拟训练,必须结合农业科研和种植业实践来完成。

张慎举介绍,在这些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组建了强有力的科研攻关团队,由学术水平高的教师担任团队负责人,系内相关专业教师为成员,针对项目的侧重点设立若干个课题攻关小组,由2—3名专业教师组成,以科研促进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是一项创造性极强的团队活动,而科研团队不是人员简单的组合,要通过成员的共同努力,进而产生聚合效应。”在张慎举看来,通过科研攻关,不仅加强了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也使青年教师通过科研工作的实践锻炼迅速成长,提升了教学能力,同时通过科学研究组成的团队,克服了知识分子各自为战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互相激励,相互学习,既扩大了团队成员的知识面,又拓展了团队的研究领域和合作平台。据统计,自“校企科”合作以来,该团队中有5名教师晋升教授,一名教师晋升副教授,团队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

而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根据专业方向有侧重地参与到课题中。比如,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学生以大面积小麦超高产栽培为主项,植物保护专业的学生以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为主项。“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理论素养,锻炼了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张慎举说。

校企科,一个都不能少

在“郑麦7698”超高产栽培技术推广过程中,除了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等科研力量支持,还有河南省三河种业有限公司的积极配合。

谈起三方合作的成果,三河种业董事长赵洪献最有发言权,赵洪献告诉记者,截止到目前,“郑麦7698”品种在河南商丘及其接壤的安徽地区已经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我们企业负责良种繁育和大面积推广,学校科研团队负责技术跟踪服务,这些年来,小麦超高产栽培合作成功率100%,从来没有发生过试验地块减产的情况。”据赵洪献估算,在推广的地块中,平均每亩较之以前增收了150多元,直接受益者就是老百姓。“从种植技术推广方面,一个是建立合理群体结构,一个是合理施肥,既有效提高了产量,又节约了种植成本。”

在赵洪献看来,“有了好的品种,没有后续推广和技术跟踪服务,都不能最终实现科研向生产力的转化。”

赵洪献表示,之所以和张慎举团队持续了长达十数年的紧密合作,皆源于张慎举所带领的团队的“科研水准”和敬业精神。“比如有天气变化了,张院长会立即组织团队到田间地头指导,有病虫害了,他们会拿出行之有效的药方,用科研为产品保驾护航,这正是企业缺少的。”

赵洪献回忆,在安徽省太和县开展“郑麦7698”超高产试验示范期间,从播种到收获的一季麦收期间,从商丘到太和,团队成员往来次数不下10余次。“功夫不负有心人”,带给团队回报的是,创造了太和县当年经机收实打的千亩方小麦产量最高纪录,在太和县农业部门引起很大反响。

“科研成果,重在转化,学校、企业、科研院所,一个都不能少。”张慎举表示。

对于接下来的科研工作,张慎举说,科研没有终点,接下来将带领团队投入“郑麦1860”及“中麦578”等一批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超高产栽培及示范推广工作。(记者:解艳华)